今天是:2015年04月01日 17:45:42 星期三

  绥德县位于陕西省北部,东邻吴堡,西接子洲,南连清涧,北靠米脂,东北角与佳县接壤,东南以黄河为界与山西省柳林县隔河相望。
  据史料记载,绥德上古为五龙氏地。
  夏、商为雍州之地。
  周为荒服之地。
  春秋先为赤翟(狄)、白翟共居之地,战国属魏上郡,后归秦。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始皇帝初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上郡为其中之一。今绥德为上郡。上郡辖肤施、高奴、雕阴、阳周等县(肤施城在今县城,一说城东之义合,另一说城东南之铁骑坪)。
  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年),项羽改上郡为翟国,由其所分之翟王董翳管领,翟国都于高奴。
  汉统一全国后,沿袭秦制。汉高祖二年(前205年),翟国地归汉,汉仍置上郡、肤施县。上郡治肤施统领肤施、独乐、阳周、白土、奢延、高奴等二十三县。
  新莽时,改上郡为增山,增山领上陵广信、积粟、卑顺等十四城。
  东汉实行州、郡、县制。增山复为上郡,隶并州。治肤施。上郡领肤施、白土、奢延、雕阴、定阳、高奴等十城。
  汉永初五年(111年)零羌占上郡地,上郡治所遂徒于衙(今白水),永建四年(129年)上郡归旧土。永和五年(140年)冻羌侵上郡地,上锦治所徙居夏阳(今韩城)。中平元年(184年)前后,羌胡大掠上郡,上郡郡治又徒迁。
  建安十八年(213年)上郡改入冀州管。
  晋初隶并州,无建置,有时仍曰上郡。永安年(304年)后,先后被匈奴、羯、羌、氏占领。
  东晋安帝义熙三年(407年)后,该地区被大夏国占领,设吴儿城。(吴儿城一说在今四十铺附近,一说在城西二十五里吴儿砭一带)。
  北魏(386--534),实行州、郡、县制。在今县东设政和县,县东部属之。今县西则属魏平县(治所在今子洲县老君殿一带)。政和县与魏平县均属东夏州之朔方郡。
  西魏(535--556)的行政建制因循北魏。因局面混乱,废设无常。废帝元年(552年)在今县城设绥州。安宁郡和上县,在今县东(义合一带),设安宁县,县东南(崔家湾或河底)设安人县。绥州辖3郡:安宁郡、安政郡和抚宁郡。
  北周(557--581),仍设绥州、安宁郡和上县。另在县东部置义良县。绥州辖安宁郡等4郡。安宁郡辖上县等7县。
  隋(581--618)初实行州、县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炀帝时改为郡县制。开皇三年(583)撤消安宁郡,改安人县为吉人县,保留绥州。大元三年(605)改绥州为上州,撤安宁县并入上县。三年(607)撤消上州设立雕阴郡。雕阴郡领上县等11县。大业十三年(617)梁师都称帝,今县城属梁国。
  唐(618--907)实行道、州、县虚三级的行政制度(因道是监察区域,不是真正的一级行政区域,故称虚三级)。唐初今县地为梁师都占据,唐武德三年(620)于延州丰林县侨置绥州,六年绥州徒置延川县,七年又迁于魏平县,贞观二年(628)灭梁师都,绥州迁回上县。天宝元年改上县为龙泉县。绥州隶属关内道,领辖龙泉等五县
  五代十国(907--960)实行以州统县的二级制。今县地仍设绥州和龙泉县但政局动荡,归属变化频繁,先后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占据。
  北宋初设道,又改道为路,路下设府、州、军,在府、州、军下设县。宋太平兴国七年(982)今绥德县地被西夏占据。治平四年(1067)后渐次收复,熙宁二年(1069)置绥德城,隶延州。元丰七年(1084)又把延州的米脂寨等六寨改属绥德城。元符二年(1099)改设绥德军,隶永兴军路,辖清涧城等33个城、寨关、堡。
  金天会六年(即南宋建炎二年1128)今县地属金,仍为绥德军。大定二十二年(1182)改为绥德州,治所设在原绥德城,隶鄜延路,辖领清涧县等14县、寨、堡、关。正大三年(1226年)在绥德州设绥德县,升义合寨为义合县。绥德州此期领绥德、义合、清涧等8县。兴定五年(1221)蒙古族占领绥德州。
  元实行省、路、府、县四级行政制度。至元四年(1267)撤消绥德县及义合县,今县地归绥德州直辖。绥德州隶属延安路,辖清涧县、米脂县。
  明(1368--1644)实行承宣布政使司(省)、府、州、县四级制,今绥德县地仍为绥德州。洪武初置延绥镇(明边陲要地,九大重镇之一)。洪武四年(1371)设绥德卫(军事机构)。延绥镇初领神木道、榆林道、靖边道、以及绥德卫、庆阳卫、延安卫、东胜卫共12营堡36城堡。绥德卫辖百户所50个。成化九年(1473)延绥镇移驻榆林。
  清代(1664--1911)的行政制度是省、道、府(直隶州、直隶厅)、县四级制。清初今县地仍为绥德州。雍正三年(1725)升为直隶州,辖领米脂县、清涧县。雍正九年(1731)神木道改为分巡延绥鄜道,移驻绥德,辖延安府、绥德州。十三年又增领吴堡县。乾隆二十五年(1760)延绥鄜道移驻榆林。
  民国(1312--1949)初设省、道、县,后设省、专署、县。1913年废州设绥德县,隶属榆林道。1933年撤消道制,绥德县直属陕西省。1935年8月在绥德县城设陕西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统管绥德、吴堡、清涧、延川、延长、安定(今子长县)、安塞、肤施(今延安)、保安(今志丹县)。1940年2月绥德县解放,在绥德西部双湖峪成立绥西办事处,管理苗家坪、双湖峪、周家街等联保。又在绥德县城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绥德分区),隶属陕甘宁边区,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5县。1944年1月绥德分区增辖新成立的子州县。1948年7月绥德分区又增辖横山县、镇川县。1949年5月绥德分区改属陕北行政公署(驻地延安)。
  1950年5月,绥德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绥德分区专员公署(绥德专区),隶属陕西省,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州、子长、延川等8县。1956年10月绥德专区撤消,绥德县划属榆林专区。1958年12月清涧、子州、吴堡三县并归绥德县,1961年8月划出。1969年榆林分区专员公署(榆林专区)改称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榆林地区),绥德县属之,一直至今。
  1984年绥德县辖5镇18乡,663个村。
1997年薛家河乡、薛家峁乡、枣林坪乡、田庄乡、石家湾乡分别改设为镇,5镇的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
    2001年11月精减乡镇编制,撤苏家岩乡并入崔家湾镇,撤田家岔乡并入义合镇,撤土地岔乡并入满堂川乡。此后,绥德县辖11镇9乡。分别为名州镇、义合镇、吉镇镇、四十里铺镇、崔家湾镇、田庄镇、石家湾镇、枣林坪镇、定仙焉镇、薛家峁镇、薛家河镇;乡分别为辛店乡、白家硷家乡、河底乡、中角乡、马家川乡、赵家砭乡、张家砭乡、韭园乡,满堂川乡。
    2011年经陕西省政府批准,省民政厅7月7日发布公告,对全省撤乡并镇及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根据这一调整方案,绥德县撤并乡镇4个,撤销河底乡分解并入定仙墕镇和枣林坪镇,撤赵家砭乡并入四十里铺镇,撤销马家川乡、中角乡合并设立中角镇,撤销辛店乡并入名州镇。至此,绥德县辖12镇4乡,分别为名州镇、义合镇、吉镇镇、四十里铺镇、崔家湾镇、田庄镇、石家湾镇、枣林坪镇、定仙焉镇、薛家峁镇、薛家河镇、中角镇;乡分别为白家硷乡、张家砭乡、韭园乡、满堂川乡。
    2015年经陕西省政府批准,省民政厅6月28日发布公告,对全省撤乡并镇及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根据这一调整方案,绥德县撤并乡镇4个,撤销绥德县韭园沟乡,并入名州镇;撤销满堂川乡,设立满堂川镇;撤销张家砭乡,设立张家砭镇;撤销白家硷乡,设立白家硷镇。 至此,绥德县辖15镇1中心,分别为名州镇、义合镇、吉镇镇、四十里铺镇、崔家湾镇、田庄镇、石家湾镇、枣林坪镇、定仙焉镇、薛家峁镇、薛家河镇、中角镇、白家硷镇、张家砭镇、满堂川镇、韭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