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5年04月01日 17:45:42 星期三

当前位置

擦亮绥德教育名片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对绥德县教育工作的调研
发布时间:2017-11-24 10:23 作者:政协办公室 来源:绥德县政协 浏览次数: 次
恢复窄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历来是绥德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是绥德文化底蕴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绥德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了深入了解我县教育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017年县政协组织委员对全县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调研,查找问题,寻求对策,以期对推动绥德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基本情况

绥德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23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7所(城区4所,乡镇3所);九年制学校5所,完全小学30所(城区9所,乡镇21所);小学教学点17所;幼儿园60所,其中公办幼儿园46所(城区6所、乡镇15所、乡村25所);职教中心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

全县在校学生42313人,其中幼儿11024名,小学17345人,初中7894人,高中生5317人,职教中心学生704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29人。

全县教职工编制为3661人,其中在职专任教师2422人,管理及后勤人员298人,离岗531人,请假289人,系统外借调121人。专任教师中,高中364人,初中824人,小学1194人,幼儿园40人。学历结构方面,研究生学历40人,占总数的1.09%;本科学历2168人,占总数的59.22%;专科学历1132人,占总数的30.92%;中专(高中)学历321人,占总数的8.77%。年龄结构方面, 30岁以下教师242人,占6.61%;30-39岁的1608人,占43.92%;40-50岁的1154人,占31.52%;50以上657人,占17.95%。职称方面,正高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370人,一级教师1475人,二级教师1727人,三级教师88人。

二、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县始终把坚持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深化教育改革,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改善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一)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从2012年开始,我县将地方财政总收入的1/3资金足额用于教育,并积极争取市政府支持,近几年来累计投资近亿元,实施校舍建设、周转房建设、塑胶操场铺设、设施设备购置更换、教育信息化工程等项目,全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前教育从2012年至今,建设46所公办幼儿园,极大地满足了适龄儿童就近入园的需求,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4%。义务教育学校彻底消除了土木结构的危房、土操场、土火炉取暖等落后设施,同时打造了一批城郊和公路沿线的骨干中小学,形成城乡互动、互促、互补的教育新格局,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现代化信息教育方面,县财政每年投入2400万,目前,全县中心小学以上教学班信息化覆盖率达到64.9%,镇以上中小学和幼儿园宽带接入率达到100%,中心小学以上“校校通”全部实现,18所中小学实现了“班班通”,大大提高了现代化信息教育水平。

(二)教学改革扎实推进

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各学校注重走多样化办学、内涵发展的路子。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学校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坚持开展三节一会(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运动会),成立各种学生社团,开设艺术欣赏课,组建体操队、体育集训队等,积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体育特长,促进了学生全面成长。近几年,我县相继承办了全市“有效教学现场会”“内涵发展现场会”“德育工作现场会”“教育精准脱贫攻坚工作现场会”,先后被评为陕西省课程改革先进县、榆林市内涵发展先进集体。

(三)教学质量稳中有进

“十二五”以来,我县考入清华大学5人,北大1人,“985”院校906人,“211”院校1328人。2011年-2016年绥德县高中应届生二本以上上线率分别为:35.9%、41.63%、35.37%、33.52%,34.99%,41.35%,在全市排名前三位。2015年初中毕业生2357人,高中录取1965人;2016年初中毕业生2352人,高中录取2001人,录取比例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我县的职业教育采取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模式,在全市职业教育处于低谷期的情况下保持了逆势而上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山区贫困县职教发展新路子。

(四)教师素质不断提升

近三年,我县通过特岗计划、振兴计划、免费师范生、省考市选县用、临聘等渠道招聘教师300余人,充实在基层农村薄弱学校和幼儿园任教。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渠道狠抓师资培训,先后组织72批781人参加省级培训,21批1825人参加市级培训,2726人参加县级培训;组织各学校校长、骨干教师到省内外名校考察交流学习;邀请省市教研专家对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通过学习培训,我县教师在理论、科研、教学水平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与此同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采取定期交流、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及“一帮一”“青蓝结对”“共同体办学”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的同时,逐步提高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业务能力,使全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增强。

三、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绥德教育的发展与“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与先进县区教育发展的水平相比、与绥德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学校管理乏力

1.学校内部发展动力不足

学校长期实行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层级多,人员臃肿,运行效率低下,过程管理不实不细。部分学校班子凝聚力、影响力较弱,人浮于事,班子成员靠经验、吃老本,缺乏创新,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同时,受现行管理体制束缚,多数校长搞工作顾虑重重甩不开膀子迈不开步子。为了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许多校长在没有鼓励激励专项经费的情况下,利用学生的公用经费对工作业绩突出、超工作量的教师进行奖励激励,但是这笔费用又有着“不得用于人员支出”的政策要求,因此校长们对此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担心随时被追责。

随着补课费、考试监考及阅卷费等一系列加班补贴的取消,教师的收入大不如前,工作积极性也随之减弱。许多教师当班主任、带主课只是为了评职称,评上高级或一级职称后便退居二线,甚至不再带课,“高工资走轻路,低工资干重活”“低职称唱主角,高职称补墙角”的现象屡见不鲜。

教师30%的绩效工资由学校根据其工作量的多少来进行分配,大部分学校为了和谐稳妥,将20%原封不动发给教师,仅拿出10%用于教师绩效量化,在分配时差距较小,因此,教师中“绩效无效”的说法此起彼伏。加之教育系统其它事业单位人员30%的绩效工资全额发放,导致教师心里较不平衡,部分教师职业倦怠严重,无心从教,以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从事教学工作,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很大难度,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2.请假借调教师多

我县教育系统现在使用的是我国事业单位人员通用管理办法和2009年修订的绥德县教职工请假管理制度,借调教师工资分文不少,请假教师则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扣除部分工资。由于没有统一严格的制度约束,导致越来越多的教师有恃无恐,争钻制度的空子。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请产假教师逐渐增多,陪读请病假者有之、偷懒走轻路者亦有之。目前全县请假、借调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2%,这部分人的行为也影响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学生管理难度大

为了保护学生的人身健康和安全,《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作出了“教师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得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的规定。然而由于只作出禁止规定,而没有对其性质、形式作详细说明和明确界定,致使教师在部分学生严重违反课堂纪律或校纪校规时也不敢进行惩戒,担心个别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而发生意外,从而使自己惹上官司和债务。一旦学生发生意外,不管是学校的管理责任还是教育责任,不管是校内发生还是校外发生,家长均以“校闹”维权,导致学校对部分学生也处于想管又不敢管的境地。

  (二)教师队伍问题突出

  1.老龄化、断层现象严重

   全县教师平均年龄41.8岁,老龄化现象突出。根据近三年来注册学籍显示,未来在校学生规模将逐渐增加,而教师队伍按照每年3%的自然减员率和1%的自然流出率,每年自然减少约140人,未来5年将减少近1000人。因此,仅从数量上看,如果每年不能对一线年轻教师进行及时有效补充,教师断档断层会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我县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

  2.教师数量不足

   一方面是离岗、借调、请假等在编不在岗人员较多,专任教师只占总编制数的66%。另一方面近年来新招聘教师不能按计划完成,一些优秀教师又调往榆林等市县工作,青年教师成长缓慢,加剧了师资的不足与质量的下降。

(1)幼儿教师极为短缺

我县已入园幼儿11024,按照保教人员与幼儿1:9的标准,应配备1225名幼儿保教人员,而现有855人,其中只有40名为“省考”招聘的专业幼儿教师,其余绝大多数为中职学历的临聘教师。

(2)小科目教师短缺严重

全县文科教师较多,理科教师少,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等小科目教师严重短缺。江德小学体育专业教师只有1名,四小、六小及许多乡村小学音体美等小科目没有一个专业教师,此类课程的开设有名无实,农村中小学教师“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现象更为突出。

(3)城区部分学校出现“用人荒”现象

城区中小学专任教师总量较少,由于科任教师的短缺,近10所小学从假期就开始招聘老师,但愿意当、能胜任的教师很难聘到,导致一些学校直至开学个别科目仍然无法开课。目前全县临聘教师300多人,城区有的小学临聘教师达教师总数的1/3,加之临聘教师流动性极大,导致学校经常处于战备状态,随时要做好再聘教师的准备,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

3.教师分布失衡

城区中学行政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工勤人员等占比较大。如绥德中学中层干部达70人,实验中学非教学人员40多人。随着农村学生向县城大量流动,乡镇学校学生急剧减少,乡镇教师出现大量闲置。义合中学目前师生比为  1:3,张家砭中学师生比为1:3.3,而义合镇中心小学和张家砭镇中心小学教师却严重短缺。但是部分年龄稍大的乡镇教师由于工作量小,乡镇工资补贴大,而不愿意进入县城工作。                                                                     

4.编制不合理,职称评定矛盾多

由于我县目前仍然沿用着2002年的教师编制人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学校布点的调整,15年前的编制已经不能适应教育新形势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只有几十个学生的乡镇中小学可能有着比学生人数还多的教师编制,而两千多学生的学校还用着建校时的教师编制。因此导致在职称评定中,一些学校够资格的人多,但指标严重不足。在农村学校,2008年毕业的教师都可以评上中高,而在城区学校,1991年毕业的都评不上相应的职称。加之一些农村教师职称评好后又调入县城,调入县城的教师又占用了县城学校教师的职称指标,致使城区学校职称指标更加短缺。

(三)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

我县按照“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的方针政策,近几年在乡镇中小学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力度较大,但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学生来源及师资情况,致使对一些校舍宽敞、学生较少、即将面临撤并的乡镇学校,仍投入大量资金铺设塑胶跑道,进行各种部室、周转房的建设和现代化设备的购置。如义合中学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却只有281名学生,偌大的学校显得空旷无人。而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举家涌向城镇,城区学校生源剧增,使得本就校舍紧张的城区学校不堪重负。如江德小学占地仅7.5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现有学生2402名,每个学生平均使用面积仅为0.5平方米,部室、场馆更是严重短缺,由于校园小没有可供学生活动的操场,教育部规定每周四节的体育课被迫改为两节,且其中一节为室内课。

一方面大量乡镇、农村学校因生源减少而导致教育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城区学校因生源增多而导致教学资源极为紧张,不得不再次投入资金来改善办学条件,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校园周边环境差

一是乱设摊点现象严重。流动摊点经营条件简陋、卫生状况极差,出售的食品多为“三无”产品,对学生健康影响很大,有的摊贩甚至使用煤气罐现场制作食品,给学生安全造成极大隐患。二是交通状况不尽人意。学校周边交通秩序混乱,部分学校地处交通要道或居民聚集区,接送学生的私家车、摩托车无停靠导致道路拥堵,学生出行极为不便,交通安全堪忧。三是网吧管理有待加强。学校周边经营性网吧和黑网吧对未成年人危害不容忽视,据悉在绥中后面的窑洞内常年设有黑网吧,青少年学生出入网吧现象屡禁不止。   

(五)学校教育经费不足

按照当前的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幼儿1550元/人,小学生850元/人,中学生1250元/人)大部分学校都是勉强维持学校的基本运转。周末补课、晚自习辅导、月考周考等加班费用也均由学校负担,加之除幼儿园的临聘教师为公益性岗位外,其他各学校的临聘教师工资均由学校支付,这就更加重了学校的经费负担,一些学生较少的学校,连正常运转都难以维系。如四十铺中学现有800多学生,每学期资金缺口约50万,而吉镇、崔家湾等只有二三百学生的中学资金缺口更大。

<!--[if !supportLists]-->(六)<!--[endif]-->高中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近年来,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我县不允许招收外县高中生,且高中录取分数线远低于榆林市及其他部分县区。绥中、一中为了争取更多公用经费,尽力满足群众愿望进行扩招,高中生源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影响了我县高考的上线率,也导致了部分家长对我县高中教育信心不足,造成优秀生源有所流失。

、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教育是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头等大事,教育滑坡绥德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因此,全县上下必须形成“绥德教育不能垮”的共识,以战略的眼光,以对绥德人民的长远福祉高度负责的态度来优先发展教育,做到对教育工作优先安排部署、优先保证投入、优先督促落实,形成 “党政重教、人心思教、政策助教”的良好格局。

1.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

建议县政府每三至五年召开一次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对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发现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和管理制度的漏洞,及时作出调整,安排部署今后的工作,出台一系列加快教育发展的意见、制度和措施;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形成对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督促检查的常态化机制,做到教学质量全程监管。

2.投入绩效量化专项资金

在兄弟县区中,米脂县财政每年安排850万元用于绩效量化考核补贴,吴堡县也每年拿出50万专款用于中高考成绩突出教师的奖励激励。因此建议我县要积极引导知名企业家融资成立教育基金,或者财政预算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教师的绩效量化、中高考的奖励激励。同时,县政府配套制定出台具体合理的鼓励激励措施,必要时可经由县人大审查备案,成为地方性规定,为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保驾护航,使教育工作者能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3.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建议由县委组织部牵头,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绥德县教育人才引进和培养规划》,及时为高中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不断优化和提高师资水平。同时,要制定校长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校长人才库,为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4.修订完善相关制度

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充分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或修订完善一套严格具体的教育内部管理制度,特别对教师的请假、借调、离岗等方面要做出明确规定,让全县广大教职工有章可循,让学校管理者有规可依。通过制度管人管事,促进教育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和有序进行。

(二)注重鼓励激励,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1.建立绩效量化标准

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按劳取酬、优绩优酬、不劳不得”的原则建立一套统一的绩效量化补贴标准,对各类学校制定详细的绩效考核指标,将高考质量量化补贴、义务教育质量检测量化补贴、寄宿制学校量化补贴、校长量化补贴和学校常规工作量化补贴资金进行明确分配,便于各学校统一执行。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各自的考核实施细则,充分发挥绩效量化的杠杆作用,使所有教师明显感受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多种奖励方式相结合 

物质奖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关键。除了物质奖励外,还可通过公开评选表彰 “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优秀校长”登光荣榜、评优选模、晋升职务、给予外出学习机会等形式对平时兢兢业业、扎实工作的教师进行精神奖励,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并为其他教师树立学习的榜样。为了增强教师在每个学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可进行分层奖励,将中高考奖励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初高中的三年当中,使教师每个学年都有所付出有所得,同时设立进步奖,增强带较差班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师德师风良好、专业素质过硬、持续稳定发展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一是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通过在教师节走访慰问教师、组织形式不一的尊师重教主题活动宣传先进典型教师的感人事迹,让全社会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逐步提高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的认识,让教师有一种职业荣誉感,让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光辉职业。二是通过师德标兵评选、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宣讲等活动,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三是强化师德师风评价与考核,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学校可通过教师、学生、家长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敬业精神进行综合评价,将评价与考核结果直接与教师职称评定、评优奖励、进修深造等挂钩,增强教师的育人意识和师表意识。四是通过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召开家长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掌握教师八小时外为人师表的情况,建立师德师风考核档案,对违反师德师风的反面典型予以曝光,及时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

2.积极引进专业人才

按需求制定年度教师引进计划,实行特殊教师人才引进政策,每年公开招聘数量相当的研究生及本专科毕业生,特别是音体美、理化生、政史地等专业人才,逐步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等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的优惠政策,尽量为招聘到的教师营造良好的居住、交通、医疗、子女上学等环境。环境好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只有不断创造有利于教师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搭建能充分施展其才能的平台,才能让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3.注重青年教师培养

青年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生力军,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是教师队伍建设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首先,学校应专门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青年教师成长评价、跟踪听课指导等形成制度;其次,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子、听课评课、作汇报课等多种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再次,将精心培养与大胆使用相结合,尽量把青年教师推向教学教研第一线,凡是公开课、研讨课,尽量由青年教师承担,真正将部分优秀青年教师帮上去、激上去、逼上去,使其逐步成为学校发展的顶梁柱,成为绥德教育坚实的后备力量。

(四)管理改革创新,破解教育发展难题

教师的大锅饭不打破,学校的管理难有起色,绥德的教育难上台阶,建议我县大胆改革创新,逐步建立“校长能上能下、教师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

1.探索校长职级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激发校长们的工作热情和内在发展动力至关重要。建议探索实施校长职级制,将校长的职务从行政级别分离出来,以聘任制代替终身制,教育主管部门要对校长的履职能力和效果作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评价,对业绩不突出、教职工和社会反映不好的校长予以解聘,真正让校长由“职务”向“职业”转变,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与此同时,要加大对校长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要从优秀的班主任、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里面选拔后备人才,选好后建立校长后备人才库,采取跟岗学习、名师讲堂、交流学习、顶岗挂职、模仿施政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后备干部的综合能力,实现教育管理队伍的有效衔接。

2.试行评聘分离,激发教师工作活力

建议将我县现行的教师评聘合一的做法,尝试转为教师职称评聘分离,即教师评上职称后,学校根据专业技术岗位的需要,自主聘任具备相应条件的教师。教师获得的职称不与工资待遇挂钩,但可作为竞聘的依据;聘任后才可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从而改变教师评上职称就万事无忧的懈怠思想,使每个教师都有一种危机感和上进心。

3.建立“能上能下能流动”竞争机制

建议教师管理实行“县管校聘”,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师淘汰待岗转岗制度学校将教师岗位分成管理岗、教学岗、教辅岗、后勤岗等类型,教师每年竞岗一次,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打破教师“只进不出”的老规则。在处室领导与工作人员、政教处与班主任、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之间实行“双向选择”,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和竞争意识,激发教职工积极向上的士气和活力。通过教师管理机制的改革,逐步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五)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城乡师资均衡方面,县编委会要根据全县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师的编制在系统内重新调配核定,从而解决“乡里闲置城里慌”的问题;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充分调研学校规模、布局、生源的情况下再进行相应基础设施的改善与资金的投入,力争让好钢用在刀刃上;在学校布局方面,可将部分学生较少或生源不均衡的乡镇中小学合并为九年制学校,合理整合教育资源,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教师交流轮岗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全面了解各学校所需科目教师情况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各校教师之间的轮换,充分给予学校对轮换教师的管理权力,避免部分轮岗教师到校后不上岗,出现轮换教师越多,所缺教师越多的现象。

(六)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公安、卫生、安监、工商、文化执法等部门的工作职能,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一是落实相关部门责任,加大执法和整治力度,建立对学校周边交通安全、食品卫生、文化氛围、环境污染、治安问题日常检查和巡视制度,将学校外部环境治理纳入长效管理机制。二是强化校园内部管理,经常排查安全隐患,寻求家庭、社会支持,教育学生增强自我防护能力,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线。三是加强科学规划,规划部门在对学校周边的新建筑审批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校的特点合理确定其使用功能对新规划建设的学校要科学系统规划,确保在交通安全、消防设施、周边公用设施等方面布局合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七)狠抓教学质量,促进高中教育良性循环

高中教育是衡量一个地方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认真研究除生源外,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建立对班主任和授课教师考核制度,考核要与岗位聘用、福利待遇挂钩,形成“优质优酬”的学校用人机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入手,分类推进,切实提高管理效率,全面优化育人环境;建议县政府根据我县高中教育的实际,出台引进高中优秀教师政策,不惜重金高薪招聘高级中学学科把关教师,以优质的师资力量,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提升;重奖高考成绩突出教师,激发教师队伍竞争力,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制定高考成绩优秀学生奖励政策和高中招生优惠政策,通过政策性奖励激励措施,增加家长对我县高级中学的信任度和关注度,千方百计留住优质生源,逐步使全县高中教育走向良性循环。

教育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提高教育质量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需要县委县政府一届又一届的常抓不懈和教育工作者一代又一代的艰辛努力。全县上下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最长远的民生工程来抓,进一步擦亮绥德教育名片,办好人民满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