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平安书,也叫安乐书,是陕北这块黄土地上特有的一种民间曲艺,也是陕北说书的派生之物。它伴随着整个历史的前进,多少年来经过历代说书艺人的不断改革创新,使它无论在内容、形式、音乐、伴奏等方面皆有新的发展和提高,长期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源远流长。 绥德平安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体形成年代难以考详。但绝非是某年某代某人所创,而是沿流于我们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历数百年不断地继承、吸收、改革、翻新而自生繁息的一个历史过程。它源于周代瞽人之“百戏”与“散乐”,民间音乐之沃土滋生育化成独立的说书技艺,吸收于隋唐的“俗称”与“转变”之精髓,承之以两宋“话本”与诸色技艺之格体,生息繁衍于元、明、清、民国及至今。深深扎根在陕北这块肥厚丰腴的黄土地上,在丰富的陕北民间音乐哺育下,历数代而不衰,挺枝竞放,散芳吐香。 绥德平安书主要分布在陕北黄土高原的中部地区,流行于陕北各地,最广泛流行地是以绥德为中心的榆林地区南六县。由于说书艺人的流动特点,在陕北周边的内蒙古、山西、宁夏等部分地区均有绥德平安书的艺人活动。特别在绥德辖区内的21个乡镇、661个村庄,村村户户年年月月,经常有平安书的仪式活动。 说平安书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为了消灾免难,通过说平安书,祈求神灵保佑能四季平安、人畜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户说平安书通常有两种含意:一种是家有灾情,人畜遇难,提前许下口愿到时还愿。另一种是祈求神灵保佑,为未来家庭平安富贵康宁,祝愿合家吉祥安然。 平安书的主要表演形式有会书、社书、家书等三种,其中最多的是家书。家书的表演场所过去通常在室内窑洞的炕上。说书时通常在地下放一高桌设神台,炕崖处放一高凳,说书艺人怀抱琵琶坐高凳谈唱表演,听书人盘腿坐在炕上听。事主人参神垫酒全权服务。上世纪60年代以后很少见炕上说书,多在院内。特别是到七八十年代的盲人宣传队,下乡演出时均由生产大队集体接待,并付给报酬。表演场地也由大队负责安排,均选择在全人口集聚地进行演出。宣传队通常由4—5人组成,有三弦、二胡、笛子、锣鼓、镲打击乐联合伴奏,多人群口说唱表演,演出阵容大、听众多,深受群众欢迎。90年代以后,盲人宣传队逐渐自行消失,到后来有名无实,基本很少集体活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说书的盲艺人很少见,逐渐发展为明眼人说书,明眼人说书队从表演、伴奏、扩音装备多方面有很大改进。在表演技艺和表演形式上,均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绥德平安书艺人的传承有比较明显的谱系。在当时说书是盲人的唯一谋生出路。绥德南、北部地区艺人传承有别,所以表演风格也不同,南部地区30—40年代的主要代表人物韩文生,先后教出徒弟有刘巨彦、党福祥、李德厚、王进康等。王进康先后有徒弟郭兴钰、吴文孝、崔亚喜,此系表演基本是古老的传统风格。党福祥和王进康是全县最有名气的说书艺人,特别党福祥擅长即兴编创,表演风格时尚、新颖,深受听众喜爱。以县城为中心的北部地区,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石维军,他最早组织盲人宣传队,走遍绥德城乡,能说擅编,表演风格有改革新艺,但未形成明显的传承谱系。 平安书的表演是陕北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听。因为它唱的是陕北民间音调,说的是陕北方言土语,所以它有浓厚的群众基础,和广大群众的生活生息与共。它的基本表演方式为一个人的自弹琵琶连说带唱一台戏,它的说唱技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未成曲调先有情:平安书的表演,要意深感人,必先投入情,待到情来意自生。就是要把说书人应变为书中人。书中若遇悲惨情景时,要字字带血,声声含泪,弦应心,鼓应手,三弦琵琶也放悲声,真有“泪垂捍拨朱弦湿,风雨萧条鬼神泣。”听书人谁不为书中凄歌悲事所感动。说书人用自己的血歌泪声拨动了听书人的心,这样才能引起每个人的感情共鸣。 此处无声胜有声:说书是一种说唱艺术,也是语言艺术。这种艺术手法的使用,还是以书中人物的感情为基础,以书中人物感情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以情用声,以具体情感的变化,而引腔用声。无论是唱,应声声有情,无论是白,要句句含情。有声则情随声扬,无声,则情潜而动,这样便是动与静、有声与无声统一的法则。这种有声与无声的统一,正是表现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妙意境。 曲终声尽意无穷:在平安书表演中根据书中情节,该唱则唱,该说则说,说唱结合,相辅相成。因此说书要声中有字,而字应含情绪意,做到情真字清。白也应富于音韵,做到情形兼备,皆声声有其情,句句有实感。当书到激情高潮时,说书人的心在唱、口在唱,琴在唱,书中情节久久在观众心中回响。当他的书已完,琴声停,而曲终声尽意无穷,别有深情一万重。 绥德平安书在陕北地区普遍流行,并流传至陕北周边的晋、蒙、宁、陇等部分地区,是黄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绥德平安书的仪式完整而具有代表性,因此深入研究,保护绥德平安书、对挖掘黄土地民间文化,民间信仰、民间风俗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到目前,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人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认识观念逐渐淡化,从事说书的艺人和热爱听书的观众越来越少,所以绥德平安书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呈现滑坡现象,艺人的艺术传承基本停滞,成为一个濒危的文化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