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5年04月01日 17:45:42 星期三

当前位置

2007绥德年鉴
发布时间:2009-08-10 16:39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次
恢复窄屏

【概况】绥德县位于榆林市东南部,辖9乡11镇,1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61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全县总面积1853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其中农业人口30.4万。该县区位优势独特,交通便利,是西包、太中铁路和307、210国道的交汇处,国家GZ35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榆绥高速公路也将在此交汇,是全省交通四枢纽中唯一的县级枢纽。

2006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67亿元,较上年增长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1842万元,较上年增收1476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08万元,较上年增收100万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5850元,较上年增收1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00元,较上年增收232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8亿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7‰。

【农业农村工作】绥德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县,由于农业基础脆弱,工业经济总量少、基础差,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根据市场需求,结合绥德自然条件和农民多年来的生产实践,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一是引导群众按照“近期抓羊草,远期抓枣桑,常期抓劳务”的战略思路,在原来“枣、菜、畜”三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劳务输出、红枣、畜牧三大主导产业。目前,“劳、枣、畜”三大主导产业已经成为支撑我县农业经济的“三角架”,为农业产业化开发创造了比较稳定的资源优势。二是生态建设以小流域治理为基础,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综合治理的原则,相继建成了龙湾、崔家湾、吉镇、赵家砭、田庄等五个规模较大的综合治理区,其中治理面积达240平方公里的龙湾生态治理区已发展成为陕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目前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26%,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了300多万吨,生态体系正趋向良性循环。三是以水、电、路、视、讯、能等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等惠农项目工程进展顺利。大力实施农村人饮解困、防氟改水等人畜饮水工程项目,有效解决了广大农村的饮水问题;城乡电网改造圆满完成,居民用电质量稳步提高; 2006年,我县农村公路建设投资总额达4326万元,接近“十五”期间投资的总量,新铺通村油路(水泥路)比“十五”期间建设总量多5公里,实现了全年建设投资规模、建设里程、建设等级和晴雨通车里程、建设深度和广度四个历史性突破,同时,积极协调配合吴子高速公路、太中银铁路、神延铁路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工作;在满堂川、辛店等乡镇新建“一池三改”沼气池1000多口,并在全县实现了村村通电话、通广电的目标,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2006年,在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该县农业生产喜获丰收,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设施建设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工作获得长足发展。

“劳、枣、畜”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协调快速发展。全年共计培训外出务工人员16060人,输出劳力6.2万人,直接经济收入2.5亿元,打工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2%;新增红枣面积0.5万亩,累计达到15余万亩;奶牛存栏1420头,生猪存栏3.5万头,羊子存栏40万头,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12.7%、6.5%和8.3%,人工种草4万亩,保留面积达31万亩,实现畜牧业产值1亿元。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全局,以二十字方针为目标,全面实施“一村一品”和示范村建设,加大对农业的科技、设施、技术、资金投入,不断促进农业产业化,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步伐。

全年完成粮食种植面积50万亩(夏粮0.47万亩,秋粮49.58万亩,),油料面积14万亩,豆类面积18万亩,蔬菜面积2.67万亩,实现农业总产值18454万元;完成造林面积1.2万亩,兑现退耕还林资金共计9714万元,累计上劳10万人,“三个百树”工程栽植苗木100万株;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92万平方公里,新增基本农田9400亩,解决人饮0.5人,完成和在建各种坝系35座,实现了流域坝系化;新建“一池三改”沼气池325口,全县沼气池总数达1000口左右;乡村公路改建硬化254.2公里,其中路基改建166.2公里,新铺油路和水泥路88公里,新铺里程是2005年的10倍,比“十五”期间全县油路建设总里程还多5公里。

全年完成农机总收入3540万元,推广农机具610台,完成机耕面积2.15万亩,机播面积0.56万亩;创建农机科技示范村20个,发展示范户400户,建设县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1个。

县乡村三级防汛抗旱领导机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健全防汛抗旱三级组织机构,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防汛安全体系,制定了防汛抗旱预案和抢险方案,明确职责,夯实责任,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城市建设】以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为突破口,从完善和配套现有设施入手,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完成总投资1.94亿元,开工建设工程项目75个;采取“单位资助、居民集资、社区组织、政府监督”的办法,改造硬化了居民区道路6条;投资3万元对万顺广场、车站转盘和四条大道进行了绿化,实施城市美化工程;完成了城市垃圾处理场的规划、可研、地质勘探、环评等前期工作,转入立项阶段;城市天然气供气项目的考察、论证、调研以及各项协调工作正在有序展开,己争取到城区居民天然气用气指标50万立方米。同时,先后投资近30万元,加强环卫设施建设,加大市容市貌整治工作力度,强化城区交通巡查管理,实施畅通工程。美化了城市形象,净化了城市环境,改善了城市交通,提升了城市的品位。2006年,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奖励。

【招商引资】以“抢抓机遇,紧抓项目,内抓环境,外抓引资”为工作总纲,不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斐然。在第十届西洽会上,与陕西双龙投资集团公司签定总投资1亿元的物流园区建设意向书;大顺食品有限公司与上海客商签订了月供20吨“三十里铺”小杂粮供销合同。在第四届西部煤炭博览会上,又引进了5万吨氯酸钠、2万吨蓖麻油、远大汽车服务中心和富源汽车贸易有限公司4个投资项目。2006年,远大、富源项目和同期引进的天和长大酒店均已建成,落实项目资金总计5100万元。修编了《绥德县盐化工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绘制了《绥德县矿产资源分布图》、《绥德县交通区位图》、《绥德县项目分布图》和《绥德县经济发展规划图》,并委托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编制完成了《物流中心园区规划》。330千伏变电站项目的申请报告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盐化工园区绥崔二级公路的可研报送工作全面完成。全年共争取物流中心建设等6个项目,完成了物流中心规划、考察、论证以及项目库建设工作。使招商引资工作。

【企业改制】利用对商业系统、供销系统、县运输公司等改制企业的资产清查和核实,全面调研企业的基本情况和运行状态,落实县级领导包抓国企改革目标责任制,促进企业改革深化。同时,遵循中、省、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全面铺开粮食系统企业改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绥德县粮食企业职工安置补偿办法》,稳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妥善安置改制职工生活,维护了社会稳定。已经完成所有13家企业的财务审计、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职工安置工作。安置职工572人,兑现资金2084万元。

【非公有制经济】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不断加强扶持、引导、管理和规范的力度,有力地保障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是实行县级领导联系、部门包扶制度。二是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保护其合法权益,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2006年,全县新增个体工商户218户,累计达2221户,新发展非公有制企业28户,累计达276户。

【劳务输出】县委、县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之首,予以高度重视。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化培训、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思路,创新工作机制、革新工作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开展技能培训,使劳务输出工作得到长足发展。一是在各乡镇建立了76个村级劳务输出联络点,增强信息的传播和收集:二是成立了10个驻外办事机构,提供及时的跟踪服务和准确的劳务信息;三是建设了2个硬件设施较为齐全的劳动力培训中心,提高劳动力素质。

【安全、信访】坚持“以人为本”,在综合治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机制体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认真开展综治专项行动和安全、信访排查工作,维护司法公正,消除安全隐患,解决信访问题,保障群众合法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69起,未发生一起死亡3人以上的安全事故,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被国家安监总局表彰为2006年度安全监管先进单位。在信访工作中,继续实行书记、县长接待日制度、县级领导牵头包案制度,不断完善信访联席会议工作机制,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大信访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全年共召开信访联席会议10次,召开县长办公会议8次,集中力量解决了一批信访积压案件。

【扶贫救济】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积极开展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全面完善2005年建成的17个重点村的基础上,新启动28个重点村建设项目,总投资1023万元。涉及贫困人口2826户,11304人。积极开拓就业岗位,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全年累计培训下岗人员2066人,新增就业人数1270人;医疗保险新扩面390人,参保人数达12611人,失业、工伤、养老保险、基金征收和发放管理工作不断拓宽,城乡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在社会救济方面,有27180人享受农村低保,9118人享受城市低保,对563人实行“五保”,对因灾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及时予以临时救济。l一12月份,共发放城乡低保金1200多万元,社会救济和优抚资金800多万元。

【社会事业】在科技推广应用方面,一是采取“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的形式,开展“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活动;二是加强对“土专家”、“田秀才”的挖掘、培训和利用;三是加快科技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增强科技进步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先导和支撑作用。

教育工作方面,以巩固提高“两基”为重点,以完善“普九”为抓手,全面实施“科教兴绥”战略,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积极探索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整合有限教育资源,强化学校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年共投资2070万元,完成了14个新建或扩建项目,投入130万元,购置实验设备、仪器,维修校园校舍,添置微机图书,强化教育教学的软、硬件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2006年的中考中,整体成绩位居全市前列,高考二本上线人数居全市第一。

在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方面,继续实行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不断完善卫生监督和疫病防治工作体系,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面加强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建设。投资56万元完成了石家湾、满堂川两所卫生院的扩建工程,在20所乡镇卫生院全面推广免疫接种“金卡制”,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文化建设方面,继续狠抓文化大县建设,在保护绥德??? 人文资源的同时,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开发和利用。陕北秧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项目;三位绥德歌手入围“陕北十大民歌手”行列;启动了“三十里铺民俗度假山庄”、王震三五九旅、毛主席旧居、抗大七分校和子洲陵园等红色旅游景点的规划和部分景区的建设工作。

在优化环境方面,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不断??? 对机构、制度、机制予以完善。一是对全县行政职能部门的审批业务进行大清查,以精简、取消、降级、合并等方式进行清理,缩短办事时间、简化办公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建立了廉洁、高效、公开、便民的政务大厅“一站式”服务制度。三是不断总结经验、勇于大胆创新,逐步完善了以投资环境“110”为主的监管运行机制。四是积极组织力量,强化城市综合治理工作,为投资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资源。

环保工作以加强城区环境治理为重点;以治理有烟煤锅??? 炉为突破口;积极推广清洁燃料。工作中,一方面强化对各企业生产、排水、排污和噪音的检测和监管,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招商引资过程中的环评和环保,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在计划生育工作方面,以流动人口管理、早婚早育治理??? 和优惠优待政策落实为重点,稳步推进“三村”战略,坚持经常性管理和集中治理相结合,做到一季一清底、一季一总结、一季一考核,各项主要质量指标全面达标。

【廉政建设】严格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要求,全面落实《实施纲要》,认真开展警示训诫工作。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细则>的具体意见》和《开展警示训诫工作实施细则》,全年警示训诫38人。积极推行财务收支联签会审制度,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干部提拔会议研究的原则,有效地预防了“一把手”权力的过度集中。同时,不断加强监督检查和案件查办工作力度,巩固政务公开、乡财县管、村财镇管已经取得的成效,逐步完善各类规章制度。l—12月份,共受理举报89件,初核44件,立案30件,结案29件,处分30人,挽回国家损失120万元,收缴违纪资金1.93万元。

【年度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安监局被国家安监局评为“全国安全生产监管先进单位”,文化馆列入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体育培训中被省政府授予“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果树办获得“全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桑蚕站获得“陕西省桑蚕技术推广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残联被省残联授予“全省残疾人抽样调查先进调查队”,满堂川乡司法所获得“陕西省‘创佳评差’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安监局李随平被国家安监局评为“全国安全生产监管先进个人”,老龄委安明亮被国家老龄委评为“全国孝亲敬老模范个人”,残联刘二周被全国残联评为“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先进个人”,卫生局田华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四五”普法先进个人、被省政府授予“十五”期间地方病防治先进个人和“全省卫生监督先进个人”,国土局李向荣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土地开发整理先进个人”,畜牧站党建国被省政府评为“陕西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先进个人”,果树办雷光晴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文化局王海平被省文化厅评为“陕西省‘打黄扫非’先进个人”,民歌手雒翠莲、雒胜军获得“陕西省表演二等奖”。